首页 总结 2018戏剧行业概况总结(通用3篇)

2018戏剧行业概况总结(通用3篇)

 2024-01-07 13:10:15    admin  

2018戏剧行业概况总结 第1篇

2018年1月21日北京驱动传媒在天桥艺术中心上演《铸剑》,对鲁迅先生《故事新编》中的同名小说进行舞台重现。导演亚日那来自波兰,风头正健。中国观众熟悉他的《殉道者》和《4:48精神崩溃》,在亚日那眼中,鲁迅小说《铸剑》的意义在于探索到了人性——“人们在所追求的价值和生命的价值之间作出了衡量”。亚日那的《铸剑》将事件放在2035年到2040年,导演设计的互相撕咬争斗的三个头颅分别由中国演员、波兰演员和黑人演员扮演,“象征着未来世界文化的融合”。这出事先被媒体称为“以快意恩仇烈血忠骨和高科技文明的互斥间离,重塑人物造型,致敬人类血气方刚义薄云天的新视觉戏剧”,以亚日那永恒重生结尾的西方普世价值诠释,引起中国戏剧评论家林克欢的质疑。

1998年,林兆华用《三姐妹·等待戈多》展开了与世纪经典的对话。20年后,《三姐妹·等待戈多》回归首都舞台,等待的叠加情绪依旧绵延不断。当年的舞美设计易立明作为新蝉戏剧中心的导演于11月30日在中间剧场推出了对迪伦马特《罗慕路斯大帝》的演出,与上世纪90年代林兆华的剧场实验相比较,易立明版在表现形式上中规中矩相对保守,但也正是用活鸡上台这种极端写实的手法,演出这部近乎绝望的寓言剧,表达形式上的错位反衬出一种即兴喜剧的荒诞感,造成在荒谬中再现现实的剧场效果。用悖论的世界观进行舞台创作的迪伦马特一直相信,一出戏不是为了人物的某一种观点而存在,而是包含多种观点。这种在戏剧赋格形式下完成的作品有着先天的优越性。借助中国观众的创造性参与,在“讽刺性共鸣”中,满足了对于戏剧传递思想和在思辨中批判的深度渴望。

对经典的不断演绎实际是世界戏剧的大势所趋。客观上看,排演经典省去了在选择题材上可能的失算。迪伦马特就说过,人们对题材处理的兴趣强过对题材的兴趣。通过舞台诊断时代弊病灵魂顽疾的莎士比亚戏剧,作为人类文明的巨大的文化资源常演常新也是这个道理。2018年国家大剧院与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合作,采用皇莎审定的新版中文译本制作了《暴风雨》《哈姆雷特》等经典莎剧。据皇莎艺术总监格雷戈里·多兰介绍,本次推出的三部莎剧是皇莎剧团莎士比亚舞台本翻译计划中的一部分,这个计划以2023年莎士比亚《第一对开本》出版400周年为期,“旨在创作出一套适合戏剧化呈现,便于演员演绎、普及观众欣赏的莎剧新译本。”提姆·修普是《暴风雨》的导演。他认为《暴风雨》这部戏总是充满着惊喜,它展现着“我们是谁”这个命题。11月28日,李六乙接棒执导的《哈姆雷特》登场,28年前在林兆华版中扮演掘墓人的胡军取代濮存昕出演新一代丹麦王子哈姆雷特。胡军说:每一代演员都是哈姆雷特的接班人。

2018年底,北京人艺重演田汉的话剧《名优之死》,试图通过今天的解读开拓出更多的舞台展示空间,在原有的架构内,丰富作品的表现力,让沉睡的戏剧作品重新登台。相对《名优之死》的开放态度,人艺对易卜生《玩偶之家》的排演,古旧保守的风格阻隔了与当下现实本来存在的潜在关联。演而优则导,是北京人艺鼓励戏剧生产的独有方式,在这种机制下,王斑第一次作为导演完成了对俄罗斯剧作家普图什金娜《她弥留之际》的演出。班赞以他艺术的直觉在小剧场中演出了英国剧作家彼得·谢弗经典剧作,这是《伊库斯》获得正式版权的首次演出。何冰首次导演了法国剧作家洛里安·泽勒的作品《陌生人》。

2018戏剧行业概况总结 第2篇

艺术教育很早就进入了我国普通学校的课堂,然而其内容却长久地局限于音乐和美术,“无论是_前、_中还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教育部始终从未把戏剧看成是和音乐、美术一样重要而需要在普通学校里开设的课程。”

1994年6月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时任副总理的李岚清指出:“学校的美育对于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应该切实加强。

2001年颁布的国家《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基础教育阶段的艺术课程日益走向综合,不仅音乐和美术开始交叉融合,戏剧、舞蹈、影视等也进入艺术课堂。然而,时至今日,我们在广大的中小学课堂中依然难以见到“戏剧课”的踪影。

教育戏剧方面,直到1995年,李婴宁才作为唯一一名大陆代表参加了第二届国际教育戏剧联盟会议并回国开始了推广教育戏剧的努力,这些努力包括在社区、学校中进行小规模教育戏剧的实验以及引进英国、澳大利亚和挪威等地的教育戏剧专家来国内开设讲座与工作坊等等。

2018戏剧行业概况总结 第3篇

驱动文化传媒出品的《酗酒者莫非》《铸剑》是与波兰大导卢帕和中生代导演亚日那的合作;央华时代文化出品的《犹太城》是与以色列戏剧《乡村》的编剧约书亚·索博尔的深度合作,编剧导演都是索博尔。国家大剧院的《暴风雨》《哈姆雷特》,是与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持续的项目合作。中国国家话剧院轮演剧目《战马》是与英国国家剧院的合作项目。今年乌镇戏剧节上田戈兵戏剧工作室出品的《500米:卡夫卡、长城、不真实的艺术图像及日常生活中的英雄主义》,更是多国艺术家的集体合作。天桥艺术中心7月持续演出两天广受好评的《轻松五章》源自吴氏策划出品的《柏林戏剧节在中国》项目。2018年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戏剧生产已经印证了一条清晰的国际化路径。

在不同名目下的戏剧节和展演中引进的西方剧目依然为观众所瞩目。首都剧场精品剧目邀请展请来了法国马赛剧院的《可笑的女学究》、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国家剧院的《暴风雨》、波兰卡齐米日·戴梅克罗兹新剧院的《福地》、俄罗斯联邦鞑靼斯坦共和国喀山俄罗斯模范大剧院的《黑桃皇后》;国家大剧院国际戏剧演出季请来了《人民公敌》《德·浦尔叟雅克先生》《婚姻生活》;田沁鑫主持的上海大戏院开幕演出季陆续上演意大利意象派导演罗密欧·卡斯特鲁奇的《不可自理的生活》,日本静冈县舞台艺术中心的《变形记》,德国邵宾纳剧院的《海达·高布乐》,山羊之歌剧团的《评价哈姆雷特》。

这些引进的剧目对应着世界戏剧新形态、新趋向和新潮流。从英国国家剧院在天桥艺术中心上演的《深夜小狗离奇事件》到第六届乌镇戏剧节上法国卡斯特剧团演出的《神奇理论》,上海大剧院演出的罗伯特·威尔逊的《睡魔》,先进的科技手段与剧场艺术的结合,成就了科学时代的戏剧。在这样的剧场中,充盈着崭新的美学。

2018年,中国戏剧在剧目生产与剧场实践中呈现出的形态各异的创作背后,无疑是东西方戏剧观念交流、碰撞、对话、对驳的结果。这一年中演出的代表作品、发生的重要事件、戏剧人的态度和观念,作为中国戏剧的路标,值得传播和记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