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总结 音乐科组线上教学总结(合集5篇)

音乐科组线上教学总结(合集5篇)

 2024-03-12 09:06:24    admin  

音乐科组线上教学总结 第1篇

“停课不停学”的网络直播教学,音乐学科已经进行了两个单元的内容了,在学校教研工作的指导下,我们组对学生分别进行了唱歌教学和欣赏教学的指导,以及实践课的体验,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围绕“核心素养”对学生进行了审美教育。

根据学科特点,初一、初二分别由任课音乐教师指导,初一主要研究了多媒体直观教学的实践研究。

初二主要研究了学生网络直播授课后的学生学习成果及实践活动的研究。通过这段时间学生的线上学习情况来看,我对网络教学有深刻的感悟。

一、树立正确的育人情怀、艺术教育围绕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又辅助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在网络教学中,刚开始看到各个班级的班主任老师及任课教师从早到晚在家校班级群中不耐其烦的对学生进行答疑解惑,我开始有种紧迫感,在心里不断问自己线上音乐教学能做些什么?从开始担心音乐学科线上学习不被学生接受到音乐学科怎样辅导到认识它的作用及最后学生的参与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我有了自信。又在网上观看了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周海宏教授的一段“走进音乐世界”的演讲后一切释然。一个完善的人一是具备生活的'条件也就是说要有理性素质,他是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中获得的。二是体验人生幸福的感受是要有感性素质,这是要靠艺术教育来实现的。我更坚信自己职责的重要性。

二、音乐教师如何协调好和各班主任的关系,这对线上音乐教学效果尤为重要。

作为初二十二个班的音乐代课老师我积极主动和班主任沟通,先取得各班主任老师的理解,音乐老师也是这个团队的一份子。加入到各班级群后,因每个班管理员只能设为十名,按先后顺序加入。有好几个班没被班主任设置成管理员。因而没有权限布置作业,学生没有作业栏没办法提交作业,不利于指导,就得靠班主任转发作业,班主任的号召性特别强大。第一次布置作业的时候,学生就能积极参与。并在班主任的鼓励下,很多同学把自己的演唱视频直接发到群里,大家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交流氛围。相互鼓励,一展歌喉。还有很多同学把自己的作业发到作业栏中,经过对每一位同学的耐心点评后,我发现,平时在课堂上羞于表现得同学却能大胆的参与,还主动和我沟通探讨演唱技巧,我深受感动。深深感受到作为老师,自己对学生说的每一句话都会激起学生对学习音乐的自信。很可能有些同学从此改变对音乐的认识,那么走进音乐世界便不再那么难。

三、布置作业要有方法。

一提起音乐作业,大部分学生可能会反映音乐还有作业,那么我们首先要淡化这种观点,它不是单纯的作业,是学习后的实践、拓展、延伸。例如:在布置作业时我会说:同学们大家周末唱起来或周末动起来,可以录音或拍一段视频与我们一起分享。加油!这样我会发现不会出现没有人交作业的尴尬。更意想不到的是,除了作业交到作业栏里的同学外,有一部分同学,主动给我发送了自己的视频,要求我指导。同学们浓厚的学习兴趣越发激励了我教学的自信,不再有任何顾虑。我积极点评、耐心指导不断鼓励。经过努力师生关系比以前更融洽了,同时也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信任,接受了音乐学科线上学习。

四、学后展示,以点带面力推广学习。

通过“停课不停学”网络教学反馈来看,我发现有生喜欢动、有些学生喜欢静;有些喜欢唱、有些欢跳,在学法指导中我把同学们上交的作业以作的形式用美篇进行展示并进行了分析指导和示范以点带面推广学习,解决他们的困惑以此感染更的学生促使和激发他们的自信并能主动的参与到乐实践活动中来。

五、努力提升、积极参与网络研修。

网络研修是学校备课组校本研修的重要形式,为信息共享,资源共建,差异发展,提供了机遇与可能,是教师研修方式的一场革命。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为了弥补教师之间差异短板,我们音乐组根据课程标准,学科特点,积极研讨实施课程教学,在“停课不停学”线上学习中进行指导、评价和总结。为了更好的指导学生,教师自身应该具备多种现代化信息技术能力。熟练掌握网络在线交流工具,在我校教研活动的组织下我积极参加学习了停课不停研,网络促成长公益直播课,了解了未来学习方式的变革趋势与教师网络教研的组织创新。未来教育是网络技术的教学研究活动,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协作学习,交流研讨有效教学。

教育需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艺术教育不可缺,作为音乐教师我们要坚信只要一切从培养学生出发、用心教育走近学生建立彼此的信任,我们的努力和真诚就能打动到学生,我们不可能感动到每个学生,但一定会影响到一部分学生。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时刻怀着一颗热枕的心,相信我们就会有收获。

音乐科组线上教学总结 第2篇

首调唱名法固定唱名法简谱与五线谱双轨教学

视唱练耳是音乐教育领域的一个基础性学科,它建立在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之上,包含了视唱与练耳两个方面。我国的视唱练耳教学在借鉴前苏联和法国的视唱练耳教学方式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体系。视唱练耳旨在积累丰富的音乐语言,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为学生从事音乐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中视唱课既是这门课程的基础训练,也是对音乐整体表现的综合体现。

视唱训练在音乐学院与戏曲学院有所不同。本文以中国戏曲学院的视唱教学为例,谈如何应用双轨教学进行视唱训练。包括应用首调唱名法与固定唱名法授课;采用简谱与五线谱作为教学依据;在视唱大小调音乐作品与中国传统戏曲类作品的教学方式上的双轨并行。

通过双轨并行教学,在视唱课上既能利用本学科已总结的相对成熟的训练方法,进行大小调音乐作品的教学;又能借鉴戏曲训练的一些重要手段,引入对戏曲作品的视唱练习,使得视唱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和立体化。在双轨并行教学中,许多优秀的中国戏曲音乐得以在音乐专业必修课的课堂上进行展示与学习,在丰富教学实践的同时,又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艺术视野。

一、视唱教学中首调唱名法与固定唱名法的并行应用

在学校音乐教育中,视唱练耳作为一门培养学生音乐技能的课程,引导学生系统而全面地接受音乐知识的训练。课堂上,教师向学生传递大量音乐信息,如音乐作品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对音乐结构的实际分析能力的知识等。尤其在视唱课上,是通过对乐谱准确生动的分析和演唱,培养学生看谱即唱的视唱能力,以便准确、充分地体会音乐作品的内涵,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的目标。

在我国音乐教育体系中被广泛使用的是首调唱名法与固定唱名法。在戏曲学院视唱课堂的教学中,应用双轨教学指的是根据学生自身特点,有侧重地使用两种唱名法演唱视唱作品。

1.首调唱名法

五线谱首调唱名法(Tonic-sol-fa)又称移Do唱名法(Movable Do)。这种唱名法易于掌握,它的应用较为广泛,首调唱名法建立在以C为主音的调性基础上,视唱起来调式调性非常明确,进调快、音准易于把握。应用首调唱名思维对各个调的快速移调比用固定唱名法要迅速。

笔者多年担任视唱练耳教学工作,在中国戏曲学院多个系部开设了视唱练耳教学。其中有些特色专业,如京剧表演、京剧器乐、多剧种表演与器乐,戏曲多剧种作曲专业中的大部分学生,受音乐教育环境的影响或乐器本身的制约,更容易接受首调唱名法的教授。他们中的大多数学生进校时已经有着非常强的首调概念,移高移低各调或直接换调对他们来说非常容易理解而且接受起来也相对顺利。学习首调唱名法对他们具有实用性,因此应以首调唱名法为主,训练线条性旋律的视唱,同时辅以固定唱名法,练习单音、音程与和弦等。

用首调唱名法唱简谱记谱的作品非常顺利,只需声音的移高与移低;而用首调唱名法唱五线谱记谱的作品时,关键是学习首调唱名的位置随着调的变化在五线谱上有相应的移动,练习五线谱上七个不同的位置的移动音名是掌握首调唱名法的基本条件。教学实践表明,当学生熟练掌握首调唱名法后,在练习一般难度的乐曲视唱时会带来很多益处,它暂时解决了视唱五线谱中多调号升降音的困扰;不过,遇到临时升降的变化音、离调、转调以及调式复杂的段落时就显得比较困难了。

2.固定唱名法

固定唱名法相对首调唱名法来说,视唱过程中正确反映五线谱上标记的各个音名就可以了,它是音乐艺术院校主要使用的唱名法,初期学习,在识谱、读谱等方面存在一些困难,因此它更适用于演奏钢琴和西洋乐器的学生。笔者曾在音乐学院任教,主要教授固定唱名法,而在戏曲学院的音乐制作、音乐教育和部分器乐专业可以应用固定唱名法教学。固定唱名法对于视唱变化音较多的离调、转调、近现代作品等比较方便。

固定唱名法通过学生直接读出唱名,进而理解音高组织中各个音的关系,也就明确了调式的意义。但如果对于变调后的调内变化音不能马上唱准,那么建立调性感觉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训练固定唱名法应结合调式中的音级进行视唱,熟练掌握音级关系非常重要。巩固固定唱名法,还应进行背谱的训练,一方面能锻炼学生的音乐记忆力,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学生对乐谱读记的迅速适应能力,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具有较高的适应性。在训练固定唱名法的专业中,也要适当加入一些练习首调唱名法的训练,如对中国传统音乐、戏曲类作品的视唱就可以直接应用首调唱名法。

在教学中,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程度学生特点,采用分班、分级别教学是保证课程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但无论是采用哪种唱名法,都应要求学生重视音高和节奏的准确性,这是保证视唱教学的最基本的规范。总之,两种唱名法各有千秋,在视唱训练中教师应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使两种唱名法优势互补,为准确表现音乐内涵发挥最大的作用。

二、视唱教学中简谱与五线谱的结合运用

视唱课上的双轨教学还体现在应用简谱和五线谱并行教学上,我们应针对学生专业的不同而分别对待。两种记谱法各有各的使用价值和应用范围,目前在音乐艺术院校通行五线谱教学,而简谱在戏曲艺术院校以及戏曲团体中依然有着广阔的使用空间。

1.简谱教学

简谱是一种简易的记谱法,有字母简谱和数字简谱两种。我国目前通用的是数字简谱。数字简谱以可动唱名法为基础,用1、2、3、4、5、6、7代表音阶中的七个基本音级,读音为do、re、mi、fa、sol、la、si,休止用O表示。每一个数字的时值相当于五线谱的四分音符。在音符上或下加上点表示高八度或低八度的音。用在音符后面加线、加附点和在音符下面加线的方法表示时值的变化。

在中国戏曲学院的视唱教学课堂中,戏曲表演、伴奏等专业主要以简谱为主,这是和学生平时专业学习的需要密不可分的。简谱识谱方便,简单易学,时值清晰,是一类容易掌握且能迅速传达音乐信息的记谱方式。因此这几个专业的学生在训练单声部旋律视唱、听觉时应以使用简谱进行视唱教学为主,加入少量比较简单的五线谱作为识谱练习。

2.五线谱教学

五线谱是目前世界上通用的记谱法。 五线谱的前身可追溯到中世纪的纽姆记谱法及有量记谱法。五线谱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出现,到17世纪逐步完善,18世纪开始定型而沿用至今。

目前,在一般艺术院校中以五线谱教学为主,在中国戏曲学院的视唱课堂,戏曲作曲、音乐制作、音乐教育、音乐学和民族器乐的学生都以五线谱学习为主要内容。五线谱记谱法结合乐理知识学习,要花费一定的精力,但五线谱能精确表达多声音乐的特点,这是简谱不能相比的,在训练学生多声听觉与视唱的练习中必定使用五线谱记谱。

3.使用两种记谱法在视唱教学中的意义

在视唱课堂上,两种记谱法具有同样的作用。杜亚雄先生在《首调唱名法与简谱》一文中提出“五线谱和简谱,固定唱名法和首调唱名法,各有其优点和用途,我们不应当因为提倡一种谱式和一种唱法而贬低另一种谱式和另一种唱法”①。应用两种唱名法的同时,也并行使用两种记谱法教学。五线谱记谱的视唱作品,一般应严格按照乐谱上的要求进行演唱,自由的空间很少,只在表情力度上做个性化处理。而简谱记谱的中国戏曲作品却不然,这些作品的乐谱只是作为记录音乐的符号和一种框架存在,框架内会有一些润饰性变化,如微小的变奏和各种装饰音,有时甚至是即兴式的,当然这种变化还要依据唱腔本身的特性来完成。这种变化也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大特色,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变化,戏曲作品才变得更加丰满动人。

三、视唱课堂中的双轨教学实践

1.视唱训练中的双轨教学

视唱课堂中的双轨教学指的是教授不同风格的视唱作品,应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以此达到丰富视唱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视唱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最有效地合理利用教学资源的目的。视唱大小调体系作品时应注重进行调性内音级关系的基础训练,强化离调、转调后音准节奏的练习;与之平行进行的是,视唱中国戏曲类作品时,应注重突出韵味的训练以及发音、气息等相应的练习。这两种教学方式同步进行,形成突出特色,优势互补的状态。

在训练大小调体系的视唱作品时,首先要确定作品的调式调性,然后分析其曲式结构布局,进而对作品的音乐表情记号、力度记号进行详细的讲解。学生掌握了这些内容后,教师才开始对旋律分乐句、乐段地逐步讲授,在视唱过程中音准与节奏是视唱训练的重点。在通常的视唱课中,看谱唱词的视唱练习是视唱训练中的高级阶段,因为它要求将乐谱的节奏音高准确地与歌词相对应,这需要有着较高的内心音乐听觉能力和迅速识谱的能力。我们通常使用的方法,一是唱熟旋律的练习;二是改为用啦或啊哼唱旋律的练习;三是根据节奏读词的练习;四是最终看谱唱词完整演唱。从这种视唱训练可以看出,旋律与节奏是主要的,歌词往往是跟随着旋律节奏,处于次要地位。

而在训练戏曲类视唱作品时,用训练大小调作品的方法显然是行不通的。在我国传统的戏曲演唱理论中,一直把字音问题置于重要位置,向来注重“依字行腔,字正腔圆”。因此,学习戏曲唱腔最为理想的方式是先吟诵唱词,后根据唱词音调再唱出旋律。在传统戏曲音乐唱腔行腔过程中,音乐与声调相互配合,演唱过程中不断对唱腔进行润饰,这种方式不仅突出了唱词在音乐作品中的地位,而且使唱腔更加美妙动听。如在学习昆曲演唱的过程中,就非常讲究字声,南曲是平上去入、各分阴阳;北曲则入派三声、平分阴阳。因此教师应强调字在腔中的读法和演唱时的韵味。其实,在中国戏曲不同剧种的唱腔中,每首作品对字音的唱法都有所不同,但又有规律可循,这些都深刻地体现了看谱唱词在中国戏曲教学中的特殊性。这种教学方式会使学生耳目一新,对帮助学生理解传统音乐的韵味,区分不同流派、不同板式、不同行当的唱腔大有裨益。

另外,在训练戏曲类视唱作品时还应注意这个特点,即在教唱同一个乐句时,在一定的旋律框架下,可根据唱腔走势进行不同的润饰,从而使演唱充满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美。中国戏曲艺术中的各种乐谱是一个基本的“框架”,在这个基本框架中,为演唱、演奏者留有一定的发挥余地。即在此基础上可进行一定的润腔修饰,如加入各种装饰音修饰旋律,或用二度、三度音围绕唱腔主要旋律进行美化。乐谱为演唱、演奏者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以便使演奏、演唱者更能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充分表达作品的情感。正是有了这种为二度创作提供较大余地的传统,中国的戏曲作品才会有如此众多异彩纷呈、不拘一格的各类唱腔存在。这种在一定框架乐谱的指导下,通过二度创作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也为我们的视唱教学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2.伴奏形式上的双轨教学

钢琴作为最常用的教学工具在视唱课堂上被广泛使用,这是由于钢琴的和声音响丰富,其键盘具有固定音高的特点。通过钢琴的弹奏与伴奏,能将固定唱名法中的调性感准确传递给学生,因此为视唱练耳课的训练提供重要的辅助作用。通常在视唱新谱较为熟练后,为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和音乐表现力,应用钢琴伴奏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除了利用钢琴伴奏进行教学外,在训练中国传统民歌、戏曲作品时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用不同的伴奏形式。中国的戏曲作品浩如烟海,每一个剧种的音乐丰富多彩而又各具特色,因此,在训练戏曲类视唱的课堂中使用钢琴伴奏就不太合适,利用特色乐器伴奏是训练戏曲类视唱的特点。例如在学唱昆曲唱腔过程中,用昆笛伴奏,是昆曲课堂学习的一大特色,同样可以利用京胡伴奏学习京剧唱腔。在我们的视唱课上尝试采取类似的方法,如学习京剧的某个唱腔的片段,请学习京胡的学生给予伴奏,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戏曲音乐的精髓,也能更加深入地体会各个剧种的音韵味道、行腔特征等。在视唱教学中灵活使用钢琴和特色乐器进行伴奏,将是未来发展中国特色的视唱教学的必经之路。

在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中,“欧洲音乐中心论”的影响是比较深的,常常是以欧洲音乐理论体系为基础对学生进行教育,而忽视了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授与研究。匈牙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柯达依曾经说过:“如果一个民族不重视自己的民族民间音乐,不把本民族音乐建立在自己的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就会像漂蓬断梗一样地在世界文化中漂泊,或不可挽救地消失在国际文化中。”②

当今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昆曲、京剧申遗的成功,京剧进课堂等举措,为中国戏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有利契机。视唱练耳课程作为所有艺术院校专业基础课程,应该以此为基础,大力推动和传承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并逐渐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视唱练耳教学模式。正如石中英教授在《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一书中指出:“选择、保存、传递和发展本土知识成为了后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本土课程开发和建设也就成为后现代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③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要在吸收西洋教学法的同时,不断总结出自己特有的教学方法,为振兴中华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在视唱教学中成功地运用双轨教学,将西方传统的视唱练耳教育理论与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特色有机结合,正是我们对这一使命的有益探索。

注释:

①杜亚雄.首调唱名法和简谱[J].人民音乐,2005(10):48.

②白翎.视唱引入少数民族民歌的意义[J].中国音乐,1996(1):30.

③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参考文献:

[1]杜亚雄.中国乐理是易的乐理[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3(4).

[2]杜亚雄. “忘本的”中国国民音乐教育[J].美育学刊,2011(1).

[3]管建华.音乐教育的国际化发展[J].中国音乐学,2005(2).

[4]陈雅先.视唱练耳教学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5]杜亚雄,秦德祥.中国乐理[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音乐科组线上教学总结 第3篇

【关键词】音乐;课堂;简约;丰满

课改背景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形式生动活泼,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这样的音乐课堂让学生乐不可支。然而,在看似热闹的音乐课堂背后却没有多少音乐性。笔者认为,一堂优质的音乐课,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简约,在此基础上,通过旋律与线条、情境与情感、影音与技术的融合来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从而丰满学生的音乐内涵。

一、简约而不简单

(一)教学目标要简约音乐课程总目标分三个维度展开,一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是过程与方法,三是知识与技能,这三个维度又分解为十四个目标。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学生可操作的学习目标,以此作为课时教学目标去开展教学活动。课例:人音版第六册演唱曲《我是草原小牧民》教学目标:1.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丰富情感体验。2.从音乐、舞蹈和服饰等方面了解草原民族的音乐形式与特征,并能用演唱的方式表达情感。2.通过学唱歌曲,能大胆自信地表现,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表现与创造能力。以上教学目标的表述显得笼统和宽泛。笔者认为,教学目标的设计层次要清晰,表述要明确,效果可评价。因此,《我是草原小牧民》中三个教学目标可以这样提炼。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用歌声、表情和动作表达小牧民放牧时的愉快心情。2.知识与技能:能用欢快跳跃的声音演唱歌曲,能用打击乐为歌曲伴奏。3.过程与方法:能模仿小牧民放牧时的形象,探索用不同音乐形式表现自豪之情。如此设置的教学目标,清晰明了,简约而不简单。

(二)教学内容要简约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的四个课程内容中包含了“音乐与相关文化”这一教学领域。课堂教学内容不仅要渗透音乐与社会生活,还要渗透音乐的姊妹艺术以及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这些音乐与相关文化领域的加入使“欣赏课”演变成了“综合课”“活动课”,从而失去了音乐性。课例:人音版第十二册欣赏曲管弦乐《火把节》教学过程:1.师生在《爱我中华》的音乐声中律动。2.通过课件让学生了解彝族的风土人情,包括彝族的服饰、节日和音乐文化等。3.通过播放彝族庆祝火把节的视频,聆听歌曲《快乐火把节》,了解彝族火把节的来历(此时离下课还有15分钟)。4.分析欣赏曲《火把节》的曲式结构和音乐特点。5.哼唱主题旋律和学跳彝族舞蹈动作。6.分组用不同的方式表现《火把节》。细细研读这堂课后发现,在看似热闹的音乐课堂背后却没有多少音乐性。“关注学科综合”的音乐欣赏课不等于各个学科的简单相加,而应在音乐这条主线上通过丰富的教学形式构建起以审美体验为核心的音乐欣赏活动。

二、简约之上凸显丰满

我们的音乐课堂不仅要凸显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简约,还可以通过旋律与线条、情境与情感、影音与技术的融合凸显简约之上的丰满。

(一)旋律与线条的融合

音乐与美术犹如一对孪生姐妹。音乐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美术又宛若一支妙曼的乐曲,她们相互交融、彼此渗透,共同陶冶着人们的情操,充实着人们的生活。在音乐课的教学中,可以适时运用美术的技法来提升学生的音乐体验。课例:人音版第八册演唱曲《柳树姑娘》教学片段:在处理歌曲情绪环节,当学生唱到旋律舒展的乐句时,教师在黑板上用连贯的长线条勾画出细嫩的枝条,当唱到合唱部分短促跳跃的乐句时,教师用短线条勾勒出嫩绿的柳芽儿。在教唱第二段时,教师请学生在黑板上继续用线条来表达音乐感受。歌曲唱完,一棵美丽的柳树奇妙地展现在大家面前。情感可以通过有声的音乐来歌唱,也可以通过有形的美术来描绘。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线条与旋律的通感作用,巧妙地将有形的线条与有声的旋律进行有效整合,达到了审美体验的效果。

(二)情境与情感的融合

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而创设的一种学习意境,这种意境能把学生带入与教材内容相应的场景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进行音乐学习活动,从而挖掘作品所蕴含的音乐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课例:人音版第九册演唱曲《白桦林好地方》教学片段:上课伊始,课件出示青翠繁茂的白桦林,在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绘下,学生仿佛走进了眼前这一片白桦林。接着教师引导:“当微风吹起,树叶唱起了一首轻柔的歌。”教师引导学生用“lu”哼唱歌曲的第一句旋律。接着教师继续创设情境:“聆听着树叶轻柔的歌,大麋鹿向我们跑来了!”教师引导学生用“beng”模仿大麋鹿奔跑的声音。教师继续通过创设情境,学习了泉水、马的声音,并进行了三种声音的乐器合奏。此教学片段设计巧妙,一方面,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声音的高位训练,使发声练习变得生动有趣。另一方面,在具体情境中学唱歌曲的难点旋律,为学生演唱歌曲时的情感表达起到扎实的铺垫作用。

音乐科组线上教学总结 第4篇

由于受新型冠状病毒影响,我校按照上级文件精神,做了延期开学。

“听课不停学”成为“宅家学生族”的生活主流。

作为二年级音乐学科教师,我认真执行并落实学校要求与方案,超前谋划,制定计划,精细安排,周密部署,开展线上教育教学工作。能过两个多月的线上教学工作,有效地化解了疫情期间学生居家学习的难题。为了更好地推进后期教学工作,现将前期线上教学工作简要总结如下。

1、线上教学期间,我积极按时提醒、监督同学们按时上空中课堂-原州区在线直播课。

2、同时做好线上辅导,查漏补缺。录制小视频等,做到课前预习,课后一课一练,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3、合理安排课堂活动,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到课堂中。

4、课后合理布置作业,巩固学习。

5、我根据线上教学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备教案。

《新课程标准》极力倡导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应当“以生为本”,把“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作为根本的教育目标,“把学习还给学生”。

音乐课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在课堂中让学生表现自己的才华,给予了他们充分的表现欲。

低年级的孩子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不同程度的带有幼儿的特征,音乐的`兴趣应侧重激发和培养。同时我还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培养和积极性的调动,坚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中,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究,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并在一定基础上创造音乐。

总的来说,线上教学,大部分学生能及时参与网络直播课的学习与互动,线下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预习、复习、完成对应的练习等,遇到不懂的问题还会主动请教老师,这让我非常欣慰。

但是,也存在很多不足,线上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

发现有个别学生不能按时进入直播听课,有的孩子一个在家上课学习,缺少大人的陪伴督促,对网课没有时间观念。

(二)

直播时,上课时与学生互动交流减少,不能及时看到学生的状态和情况,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查看直播报告,还有些学生没有参与老师直播课的学习。

(三)

部分学生不能按时上网络直播课,作为老师也应该抽时间跟班级里不重视孩子学习、不配合教与学的家长积极沟通,帮助家长提高思想观念,明确每周的音乐线上教学的内容及要求,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提高学习质量。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特制定以下解决办法:

(一)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缩短线上教学时间,让教学活动更生动,更具吸引力,提高教学效果。

(二)

教师在教学时,将直播变为视频会议,拉近距离。利用西沃白板,多设计一些课堂互动环节,时时关注学生的听讲状况。

(三)

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由以前的老师讲变成学生讲,老师弥补不知。同时,语言上积极鼓励、表扬同学。

音乐科组线上教学总结 第5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音乐教育研究方法特点

随着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音乐教育心理学作为其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逐步成为众多音乐教育研究者的热门领域。由此形成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也颇为丰富。从最初由邹敏、铁明所著的《音乐教育心理学》(连载于《音乐教育》1937年第5卷第1、2、3、4、5、6期),到近十年内出版的章姚姚《音乐教育心理学》(妇女出版社1998年出版)和由曹理、何工合著的《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出版)等,其研究内容也随着人们对音乐教育心理学认知的发展而不断拓展和深入。2003年4月出版的由星海音乐学院教授赵宋光先生主编,罗小平、黄虹、何平为副主编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则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加以补充和创新,正如赵宋光先生自己所说:“本书具有溯源寻本、以史代论,理论思索与感性积淀相结合,强调实践性、注重本土化研究、提倡实证研究等特点。”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使我对此前并不熟悉的音乐教育心理学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并且在音乐教育研究方法上得到了诸多启示。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以下几个特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不一样”的编写者

最初让我对这本书感到“眼前一亮”的是这本书的编写者。它是由主编、副主编和撰写者共计七人这样一个团队合力而成的,并且这七人来自多个不同的学科。就拿主编赵宋光先生来说,从我之前所见过的文章来看,主要是以研究乐律学和音乐美学方面为主。通过相关信息的搜索与整理,对于赵宋光先生的简介大致是这样的:赵宋光(1931-),男,星海音乐学院教授,他是我国著名哲学家、音乐理论家,其研究范围包括哲学、律学、音乐美学、传统音乐、音乐教育、水利工程、数学等诸多学科领域。他的主要成果有论著《论五度相生调式体系》、《关于民族调式和声的一些理论问题》、《关于和声的民族特点问题》、《论音乐的形象性》、《数在音乐表现手段中的意义》、《论美育的功能》、《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奥秘》、《数学教学方法新探》、《天球十八视域》、《黄河河套双主槽绿化工程刍议》等。先生的治学领域已经横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大领域,其知识之广博,思维之灵活,结构之缜密,实在令人惊叹。再观我们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它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其结构组成是以音乐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有机综合,而不是多门学科的简单叠加,所以说我们不能够从单纯的音乐或心理学的角度去学习并理解这门学科,而应该全面扩充自己的认知水平,以多重的视角去分析问题,在这一点上,本书的编写者们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二、开拓者的勇气和精神

三、强调本土音乐文化

编者们在谈论到中国音乐教育心理学在新世纪的发展趋势时提出,“应立足本土,以我为主融合古今中外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精粹,结合中国音乐教育的具体实践进行系统研究。这一方面是要加强学科建设,迅速组织专业研究队伍,形成群体合力的优化组合。另一方面是要积极挖掘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精华,吸取外国音乐教育心理学优秀的研究成果。以中国音乐教育具体情况为据,总结出中国音乐教育活动的心理规律”。在本书中,则多处体现这一特点,除了刚刚提到的研究“古琴音乐教育心理学思想”之外,编者们在“关于节奏、节拍感知相关的音乐教学手段”中提出了一种由赵宋光先生新创的节奏念声方案以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节奏”的特征。它是在我国传统记谱法中“锣鼓经”这一特殊品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从“锣鼓经”中的“象声字词”选取若干,运用了念声的方法,并设计了它们的用法规格。这样一来,原本枯燥、机械、单一的打拍子,念节奏,用“冬、代、大、拉”等九个音节进行念唱,就像在演奏打击乐器一样,这样生动有趣的节奏练习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且简单易行,对于儿童音乐教育,是值得推广的。这套方案用的是中国常用打击乐器发音的象声字词,符合中国人的发音习惯。赵宋光先生倡导把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精髓运用于现代以西方教学模式为主体的学校音乐教育,不仅有利于我们了解和掌握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并且使得它们能够得以保护和传承。

四、大量的实证材料研究

提倡用实证研究材料,是本书的特色之一。编者们亲自从事问卷调查和分析来研究人对音乐的感受及其发展的特点、规律。如:为了研究音乐的熟悉性与人的反应之间的关系的测试所总结出的“倒U曲线理论”。编者们在1998年9月2日至10月21日期间,在星海音乐学院95级各专业的本科生(共约70人)中进行的一项(分若干次完成)关于重复与喜欢程度关系的测试。在被测试的六首乐曲的片段中,有其中五首的问卷统计结果在不同程度上都印证了“倒U曲线理论”,并且经过深入研究得出单纯重复、重复间隔时间的长短,社会环境因素及历史积淀等具体因素与音乐反应之间的关系。编者们在“音乐反应研究与音乐审美 意识的建构”这一章中,通过先后7个测试对音乐情绪的和谐性、音乐的熟悉性、音乐的复杂性与人的反应的比较研究来揭示音乐反应规律并把它运用到了实际教学中以解决问题。在我国音乐教育研究中往往是以思辨分析为主,而忽视了音乐教育实践的实证研究。许多文章以一定的个人经验积累为前提,通过推论得出结论,或从固有的思想、理论和经验模式出发。到音乐教育实际中去例证。其结果由于不能深入研究音乐教育实践,缺乏对音乐教育活动特征和规律的深刻揭示而致使音乐教育研究学术水平难以提高。因而,对于我们来说,不仅仅要求掌握书中的内容,更要学会怎样运用这种科学的研究方法。

五、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