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总结 祭孔子的活动总结(9篇)

祭孔子的活动总结(9篇)

 2024-02-26 10:39:18    admin  

祭孔子的活动总结 第1篇

祭孔:大典还是大戏?

周国平

9月28日上午,喧闹了一些日子的“2005全球联合祭孔”活动如期举行。 我对这些年来越闹越欢的祭孔活动一直心存疑问。

作为地方政府主办的大型活动,自然少不了专家们出谋划策,摇旗呐喊。专家们宣称,祭孔的宗旨是复兴传统文化,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确,孔子思想及其久远影响形成了中国的主流传统文化,可是,对于这样形成的传统文化恰恰是需要认真分析的。事实上,自汉代以降,正是孔子思想中的糟粕部分得到了强化,被立为正统,这就是抹杀人性尊严和个性价值的一整套等级伦理观念。这套观念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仍在发生作用,阻碍着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和社会公正的实现。孔子思想对于建设和谐社会的意义,诸如“和而不同”之类的思想可以成为一种资源,但是,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来说,更重要的事情是批判作为儒家文化之核心的等级伦理观念,倡导尊重一切个人的生命权利和人性尊严的人文精神。就总体而言,儒家文化不可能成为我们今日社会的精神基础,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础不可能是儒家文化的复兴,而只能是人文精神指导下的各种变革。

然而,专家们还有更大的雄心,他们期望通过祭孔来扩大儒家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启迪人们解决当代世界的各种危机。曲阜大典的祭文颂曰:“全球祭孔,五洲同风。”此言不免夸大了吧。

大话之下,必有自欺。我丝毫不低估孔子的世界性意义,但这种意义肯定不在于向全世界推广儒家文化,就像苏格拉底的意义不在于向全世界推广希腊文化一样。凡是具有世界性意义的精神伟人,其思想必定深入地触及了人类共同的基本问题,因此才有了世界性的意义,孔子也是如此。在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出现了四位世界性的精神伟人,即苏格拉底、佛陀、孔子、耶稣。按照雅斯贝尔斯的说法,其思想的共同内涵是“对人类基本境况的体验以及对人类使命的阐明”。孔子思想中这种超越于他的时代和民族的内涵集中体现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体现在注重个人内在精神追求和人格修养的为学处世态度上。然而,除了在宋儒那里,这个合理内核皆遭忽略,而在历代祭孔闹剧中越发遮蔽不明了。在中国历史上,孔子或者被神化,成为祭拜的偶像,或者被妖魔化,成为打倒的对象,其实都是充当了统治的道具。要正确理解孔子的价值,唯有把他还原成一个人,一个像苏格拉底那样的哲人。从未听说西方人祭苏格拉底,若问西方人是怎样继承苏格拉底的精神遗产的,请看从柏拉图到今天的大师迭出的西方哲学史。

解析 一、 认真审题,定向扫描。明确题干限定的答题内容及其在文章的位置,锁定具体的段、句、词,揣摩上下文的意思。比如,要求从“全文”去概括,就提示了要理顺全文;概括的内容“反对大张旗鼓地‘祭孔’”就规定了答题的角度、思路。

祭孔子的活动总结 第2篇

孔子诞辰纪念日社区活动1

上午9:00

昨日*排

编钟特钟编磬特磬

等古乐器上阵

还未跨进泉州府文庙大门,远远就听见声声钟鸣时而清越,时而浑厚洪高。这是祭孔典礼正在抓紧排练。

在文庙大成殿,泉州艺术学校的学生早已各就各位,古筝古琴、箫、排箫、笙……祭孔仪式所需的各种古乐器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四个“大块头”——铜人双音编钟、特钟、编磬和特磬。据悉,这一整套礼乐器为泉州府文庙于2005年初从苏州购得。

据介绍,在春秋战国时期,编钟、编磬等礼乐器,作为一种礼仪制度,是统治阶级等级的体现,编钟是王公贵族权势的标志。

孔子诞辰纪念日社区活动2

今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67年的纪念日。一场集知识*、趣味*和互动*的纪念孔子诞辰日主题活动近日在淮海中路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举办,复二小学的近30名学生及部分学生家长参与了活动,接受了国学文化的熏陶,体验了海派面塑的艺术魅力。

本次活动由国学普及,领略海派面塑及Q版孔子面塑DIY三个环节构成。国学普及环节,承办方上海市收藏协会特聘的青年工艺美术师薛慧老师首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小朋友们浅谈了孔子的生平事迹,并通过一问一答的引导方式,令小朋友们对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及所著的“六经”典籍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

接着,薛老师以图文解析的方式为小朋友们介绍了中华非遗瑰宝“海派面塑”技艺的历史起源、传承发展及艺术特*。压轴环节,薛老师将新型的面塑材料五*面包土及塑形工具包分发给每位小朋友,带领大家亲手制作“萌萌哒”Q版孔子面塑。小朋友们围坐在一起,模仿着薛老师的手法搓、捏、揉、压、按,制作头部、布局五官、妆点发髻胡须……随着时间流逝,小朋友们手中的Q版孔子渐具雏形。

一番劳作之后,大家纷纷亮出出自己的作品,Q版孔子们有的手执书简、有的负手站立、有的手握戒尺,神态或严肃、或逗趣,小朋友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以完美展现。

据介绍,本次活动是2016上海市民文化节秋季特*活动,也是由黄浦区公益*文化专项资金资助的“艺+文创沙龙”系列活动之一。策划方兴越公共文化表示,今后还将推出更多形式新潮,特*鲜明的文化艺术活动,将“艺+”打造成主推白领及青少年的公益文化品牌项目。

1.孔子诞辰是几月几日

2.今年孔子诞辰多少周年

3.每年的孔子诞辰日是什么时候?

4.孔子诞辰日的由来

5.关于纪念孔子诞辰2567周年

6.孔子诞辰纪念日

7.2016孔子诞辰纪念日是什么时候

8.孔子诞辰日活动方案

9.9月28日是孔子诞辰几周年

10.孔子诞辰2567周年

祭孔子的活动总结 第3篇

“黄帝之争”消息令人感慨。假若九泉之下的黄帝知道两省人们争着向他拜祭,恐怕也会感激涕零了。

时下不少地方都展开了大规模的公祭之争活动。比如,今年2月26日,己丑年公祭中华人文始祖太昊伏羲祭祀大典在河南淮阳达昊陵举行;而同在这天,西安市蓝田县华胥镇孟岩村华胥陵前举行了全球华人恭祭华胥氏大典。3月11日,纪念老子诞辰2580周年公祭大典也在老子故里河南鹿邑隆重举行。今年清明,曲阜首次在孔子诞生地尼山举行春季祭孔活动。据《长沙晚报》报道,今年6月26日将在炎帝陵举行“海内外道教界公祭炎帝祈福世界和谐大典”。面对越刮越猛的公祭之风,广东似乎也不甘落后。3月29日,广州市番禺大石镇北帝庙前筵开558席,庆贺北帝(北帝即道教尊神北方真武玄天上帝)诞辰,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而广州海珠区也举行规模盛大的“北帝诞”。公祭对象,包括甚广。不仅孔子、周公等等历史人物榜上有名,炎帝、伏羲、女娲、尧、舜、禹等等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也连带沾光。由于年代久远,记载这些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人物的典籍表述不尽一致,出现争摆神主牌的熙攘场面。

人们看到,林林总总的公祭活动,不但有民间组织发起倡议,更有地方政府在具体策划。为着公祭,不少地方不惜成本,大兴土木,还要四处拉客人、拉名人、拉领导作陪。一场公关下来花费多少人们心知肚明。前不久_披露,国家某重点贫困县竟然耗资1500万元举办了一次女娲公祭大典。早年,甘肃计划投资20亿元人民币打造中华伏羲文化园,欲将其建成海内外华人寻根祭祖的圣地。总体控制范围889公顷。2008年4月18日,位于郑州市黄河风景名胜区的炎黄二帝巨型塑像落成。公开资料显示,这尊塑像历经20年建造,高106米,投资亿元。二帝的两张脸加在一起的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单眼长3米多,鼻长8米。塑像累计用混凝土7000多立方米、钢材1500多吨、花岗岩6000多立方米。这些材料约可建造两座12层高的楼房。整座雕塑比美国自由女神像高出8米,比俄罗斯母亲像高2米。

对此起彼落的公祭先祖之争,近年媒体多有怨言。比如,曾有网友作讽刺诗一首:第一故乡难争先,想个名目建个园。老子虽非临洮人,却是本地来成仙。相比济宁三百亿,八千多万只等闲。名人抢光钱花净,纳税之人冤不冤?

祭孔子的活动总结 第4篇

今天(9月28日)是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诞辰周年纪念日。上午,_小学在校园广场举行集体诵读《弟子规》等经典活动,旨在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诵读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

教育实践上,他创办了“有教无类”的私学,在春秋时期率先打破“学在官府”的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格局,提倡在平民中普及诗书礼乐的教育,形成了弟子三千、著名弟子72人的孔门学派,成为了当时的显学,形成了对中国古代历史影响深远的儒家学派与儒家思想,对历朝各代的'国人之价值观、人生观,都产生了极为深刻和深远的影响。他的教育思想源自教育实践,他主张对学生要因材施教,提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了学思要相结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主张要放下身段,不耻下问,善于向别人学习……孔子因此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是中国与世界教育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

祭孔子的活动总结 第5篇

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我们庄严地站在这里,就是要纪念一位教师。

他的工作平凡而*苦:他曾为物质生活的困顿苦恼过,为自己的主张不被人重视牢骚满腹,即使这样,他依然勤勤恳恳,无怨无悔地做着“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他是一位伟大的教师,是所有教师的教师,是在他之后所有知识分子、士农工商、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教师。他是第一位教师,是教师的鼻祖,更为重要的是,正是因为他的光辉榜样,教师职业的神圣和伟大才获得了世人的肯定,教师才成了一门与众不同的职业。

他是教师的起点,一个光辉的起点。回望人类历史的长河,在教师这个行业中,能够同他并列的,整个人类历史上也只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爱因斯坦……

这位教师不是别人,正是孔子。

2561年前9月28日,孔子诞生于山东曲阜。15岁时,他立志做学者。27岁时,开始创办私人学校。此后,孔子拥有了较高的声誉。51岁时,担任鲁国首都的市长“中都宰”,政绩卓著。55岁——68岁,孔子经历了长达14年的周游列国,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孔子回到鲁国后,很受尊敬,享受国老的待遇,专修诗书礼乐。公元前479年,孔子73岁时去世。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开创的儒学,是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财产,是人类伟大的思想宝库。宋代朱熹在诗中写道:“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孔子的思想如长夜明灯,照耀着人类历史的长空。

当然,人们提起孔子的时候,想起的更多的还是他的《论语》。《论语》就像是一本语录,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他的学生记录下来。这些语录,有的是孔子上课所说,有的是孔子生活所言,一句句简短的话中,透出的是孔子的朴素、豁达和智慧。

孔子的弟子有三千,他们就像一颗颗种子,把孔子的生活态度、生活智慧广为传播。

如果说人的眼睛有两种功能:一是向外看,看外面无限宽广的世界,以此来丰富我们的见识。二是朝内看,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世界,让它更为洁净。那孔子就是教会人们如何去看自己的内心,如何让它平和而温暖。

祭孔子的活动总结 第6篇

关键词:哈尔滨;文庙;祭孔

在哈尔滨有一座祭祀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庙宇――文庙。它始建于1926年(民国十五年),落成于1929年(民国十八年),原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现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674平方米,是迄今为止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好、形制最完备的一座孔庙。1996年被评为部级文物保护单位。

祭祀孔子是文庙的主要功能。祭孔大典亦名“释奠礼”,是祭祀至圣先师孔子的典礼。释、奠都是陈设、呈献的意思,是指在典礼中向孔子陈设音乐、舞蹈,呈献帛、酒、饮食,以表示对孔子的纪念和崇敬。祭孔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478年,孔子卒后第二年,鲁哀公将孔子故宅辟为寿堂祭祀孔子,孔子故居成为世界上第一座孔庙。真正意义上的“祭孔大典”则始于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过鲁,以“太牢”祭祀孔子,开帝王祭孔之先河。自唐玄宗于公元739年封孔子为“文宣王”后,祭祀孔子的活动开始升格。宋代后祭祀制度扶摇直上,明代已达到帝王规格。至清代,祭祀孔子更是隆重盛大,达到了高峰。清朝仅乾隆皇帝一人就先后8次亲临曲阜拜谒孔子。元、明、清三个朝代皇帝为孔子举行国家祭奠的主要场所在北京孔庙。祭孔大典在古代与皇帝祭天、祭祖并称为“国之大典”。随着历代帝王的褒赠加封,祭奠仪式日臻隆重恢弘,礼器、乐器、乐章、舞谱等也多由皇帝钦定颁行。历代帝王或亲临主祭,或遣官代祭,或便道拜谒,总计达196次之多。民国期间,_明令全国祭孔,其议程和礼仪都作了较大变动。献爵改为献花圈,古典祭服改为长袍马褂,跪拜改为鞠躬礼。

按照中国古代祭孔传统,祭祀孔子的仪式有不同等级:释奠、释菜、释币等,不同等级用不同的祭品,其中以释奠的规格最高,祭品最丰富,场面最宏大。每年春秋二季的仲月(即夏历二月,八月)上旬初丁之日子时举行的“丁祭”祭典是最隆重的,采用“释奠”。皇帝亲临或派遣大臣为主祭官,在地方文庙,则由地方长官为主祭官。祭典分为六个步骤:迎神、初献、亚献、终献、撤馔和送神。每个步骤都要重复进行献爵、献福酒、献福胙等过程,配以专门的乐曲和八佾舞,主献官在大成殿向孔子献祭,读祭文,所用牺牲为“太牢”,即牛、羊、豕。另有分献官在东西庑和崇圣祠献祭,所用牺牲为“少牢”,即羊、豕。祭典最后将祭文、帛放在庭中焚烧,称为“望燎”。

哈尔滨文庙建成之后,也多次进行了祭孔活动。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对孔子的祭祀从祭祀主体、祭祀形式、祭祀目的和祭祀意义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文庙初建成的首次祭孔、日本控制下政府举行的祭孔和新时期的现代祭孔。

一、文庙初建成的首次祭孔

哈尔滨文庙1929年建成,1931年3月23日午夜(夏历二月丁丑),哈尔滨文庙的第一次祭孔大典正式举行。在浓浓的夜色中,祭祀人员一律身着甲种礼服(即兰袍青褂)肃然而立,主献官、分献官及其他人员各就各位。一时一刻,通赞用悠长而洪亮的声音宣布“俟鼓三严”,三通击声响起,隆重的释奠典礼开始了,“辟户”(开门)、“迎神”、“脱帽”、“鞠躬”、“正冠”之后行初献礼,主献官在大成殿向孔子献帛,然后分献官分别在东西庑及崇圣祠向四配、十二先哲、先儒及孔子五代先祖献帛,并朗读祭文。亚献礼,向孔子及诸圣贤依次献爵。终献礼,再次献爵、献福酒,献福胙。三献之后“撤馔”、“送神”、“脱帽”、“鞠躬”、“正冠”,将所献的“帛”、“福酒”、“福胙”等在文庙的庭院中焚化,称为“望燎”,以此火光照亮众人,给众人赐予无比的智慧与幸福。最后祭孔仪式在“复位”、“阂户”、“礼成皆退”声中结束。

这次祭祀由当时哈尔滨最高行政当局――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公署主持。参加祭孔的人员大部分是政府官员:正献官为行政长官张景惠,分献官和纠仪分别由政务厅长、教育厅长、市政管理局局长、路警处处长、特警处处长、特别市市长、高等法院院长、长官公署秘书长、首席参议担任。此外还包括学校校长、督学等教育界人士。为了表示对孔子的尊敬以及对这次祭孔的重视,全市各机关、团体、学校等都放假一天。

这是一次成功的春丁祭孔活动,仪式上虽然保留了传统释奠礼的献帛、献爵、献福胙的三献礼,但进行了简化,没有专门的祭祀服装,也没有乐舞(八佾舞),以鞠躬取代了三拜九叩,这些变化显示出民国时期礼俗风尚的变化,也反映了刚刚建成的文庙基础设施尚不完备。

二、日本控制下政府祭孔

哈尔滨文庙首次祭孔不到半年,九一八事变就爆发了,此后日本迅速占领了东北,成立了洲国政府。1933年将祭孔定为“国祭”,每年下发文件,在各地文庙举行春、秋两次“祭典”,操纵文庙的祭祀活动,并要求把祭祀情况详细地向长春政府汇报。

哈尔滨文庙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孔庙,当然无可避免地被日本侵略者所利用、操控,每年举行两次丁祭,由地方长官为主祭,学校的学生在下面列队,陈设祭器、乐器和祭品,乐舞队伍皆穿古代礼服。祭孔开始,首先由长官出面训话,要求学生们认真学习孔孟之道,报效“__”,做“日满一德一心”的典范,训话之后全体三鞠躬,高举双手三呼万岁;接着,举行释奠礼的仪式,其中包含祭孔乐舞表演;祭典最后再次训话,要求人人都要学好《论语》,为“日满亲善”效忠,再次三呼万岁。日本侵略者共在哈尔滨文庙进行了二十几次祭孔活动。1932年松花江发生特大洪水,这一年哈尔滨文庙破例没有举行祭孔大典。

抗日战争结束后,哈尔滨文庙被挪作他用,祭器、乐器及相关资料随即全部流失。

三、新时期的祭孔大典

新中国成立后,哈尔滨文庙相继成为哈医大、哈军工的图书馆,及省军区仓库。1985年在文庙成立了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文庙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利用。改革开放以后,中华传统文化重新回归,人们掀起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潮,在曲阜孔庙的带动下,全国各地孔庙纷纷恢复祭孔活动,2005年,举行了一次全世界性的联合祭孔。中央发出了“继续完善中华民族始祖的祭奠活动”的号召,一度沉寂了60多年的哈尔滨文庙祭孔活动从2006年起开始恢复,并于每年9月28日的孔子诞辰日举行祭孔大典。

2006年举行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祭孔大典,由于各种礼器和资料的缺乏,祭孔仪式采用了现代形式,向孔子献花,举行成人礼、儿童经典诵读及文艺表演。这次祭孔大典作为全国六个文庙的代表之一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祭孔大典直播,形成广泛的影响。2007年,经过对相关资料的挖掘整理,祭孔大典中添加了祭器、乐器、祭服等用具,恢复了八佾舞的表演,这是建国后进行的首次古典式祭孔大典。2007年以后,祭孔大典由省委和各级政府领导出面主持,成为社会各界、海内外友人都可以参加的公祭盛典。2008年和2009年文庙增设了钟、鼓,增加了“启户”等环节的内容,与曲阜孔庙联动,供奉孔子故里的圣土、圣水,使祭典更加趋向完备。2011年,哈尔滨文庙的祭孔大典被评定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祭孔子的活动总结 第7篇

一、元代云南释奠礼乐

随着元代云南行省制度的建立,汉文献的相关记载也逐步得以完善,庙学在云南的历史脉络较此前更为清晰,释奠礼乐相关内容也出现明确记载。《元史》等正史中已出现以赛典赤、张立道为代表的政府官员在云南初创庙学立孔庙的相关记载,许多碑刻及民间史料对元代庙学中具体的释奠及释菜等礼乐文化也都有明确记载,这些材料大致勾勒出元代云南所设庙学及释奠礼乐传承初期的轮廓。

(一)正史记载中的释奠礼乐正史记载中的元代云南庙学及释奠礼乐记载,是探索元代云南释奠礼乐的重要史料。《元史》卷一二五《赛典赤传》载:“元至元十三年(1276),赛典赤为云南行省平章政事。云南初劈。时云南子弟鲜知书,赛典赤教之跪拜之节,婚姻行媒,死者为之棺椁奠祭……创建孔子庙、明伦堂,购经史、授学田,由是文风稍兴。”[11](P3065)《元史》卷一六七《张立道传》载:“(至元)十五年(1278),(立道)除中庆路总管,佩虎符。先是未知尊孔子,祀王逸少(羲之)为先师。立道首建孔子庙,置学舍,劝士人子弟以学,择蜀士之贤者,迎以为弟子师,岁时率诸生行释菜礼,人习礼让,风俗稍变矣。”[11](P3916~3917)元世祖于至元十九年(1282)“夏九月,命云南诸路皆建学以祀先圣。”[11](P2032)《元史》卷一二五《忽辛传》载大德九年(1305),赛典赤子忽辛为云南行省右丞,“先是,赡思丁为云南平章时,建孔子庙为学校,拨田五顷,以供祭祀教养。赡思丁卒,田为大德寺所有,忽辛按庙学旧籍夺归之。乃复下诸郡邑遍立庙学,选文学之士为之教官,文风大兴”。[11](P3069)从以上《元史》中的相关云南庙学的史料可知:元至十三年(1276),赛典赤在云南开创庙学并开始建立孔庙。至元十五年(1278),张立道在中庆路建孔子庙,置学舍,并招纳蜀士为为师。与此同时,云南初创的庙学已经开始在教师的带领下,以祭孔释菜礼祭祀孔子。至元十九年(1282),元世祖忽必烈下诏令“命云南诸路皆建学,以祀先圣”。随着云南庙学建设,以孔子为代表的祭祀先贤先师的活动开始得到提倡和开展。

(二)地方志及民间野史中记载的释奠礼乐除以上正史外,此时期云南地方志、碑刻、民间野史中记载的相关史料,为了解该时期释奠礼乐提供了重要引证。赵子元《赛平章德政碑》载:“至元甲戌七月抵大理,下车莅政,风动神行,询父老诸生利国便民之要,中庆、大理两路设提举,令王荣午、赵子元充其职,中庆首建文庙,岁祀于春秋二丁,仍收儒籍,使南方之人,举知风化。”[12](P327)郭松年《中庆路大成庙记》载:“(中庆路庙学)经始干至元甲戌(1274)之冬,落成于丙子(1276)之春,是岁八月上丁,行释奠礼于新宫,牲币孔嘉,献享有仪,戴白垂龆,怡怡熙熙,乃观乃悦,于是华夏之风,灿然可观矣。”[13](P368)又据何弘佐《中庆路学礼乐记》载:“至元甲戌(1274),命平章政事赛典赤建行省事于滇城……于是建学立师,隆庙貌之观,绘圣贤之像,为万姓瞻依之所。春秋释奠,讲礼肄乐……天历初,镇兵扇诸蛮作乱,典章文物扫荡无遗,学校礼乐,其所存者几稀矣。至元戊寅(1278),著作郎杜敏以亚中大夫来金南宪事,深惧学校废弛,礼乐不备……庚辰(1280)秋……谋于平章胜家奴……乘驿持镪五千缗市礼乐器于江之南。宪府又以衣服不备,委中庆路学录潘允文亦持千缗计贷于成都。”[14](P372)从以上文献可知,至元丙子(1276)年,中庆路庙学落成之初,已于春秋二丁开始祭祀孔子,即至元丙子(1276)年中庆路庙学祭孔祀典已经行释奠礼,这是元代云南中庆路庙学举行释奠礼的明确记载。实际上,元代云南社会还处于动荡之中,由于兵变,中庆路庙学的学校礼乐及其设施常常遭遇破坏。至元六年(1278),为了能使中庆路庙学及时开展释奠礼仪,杜敏分别从江南和成都购置了乐器及衣服,为元代释奠礼乐在中庆路庙学的传播作了物质上的保障。除中庆路庙学外,此时期大理路也设置了庙学,并同时设立了提举以管理大理庙学。(见前引赵子元《赛平章德政碑》)大理路庙学得到建立的同时,庙学中开始出现祭孔活动。据《创大理文庙碑记》:“(大理路庙学)大殿两庑成于乙酉(1285)之冬,三门耳墙毕于丁亥(1287)之闰。圣像堂堂,从祀穆穆。每遇春秋二丁,告朔既望,僚属学宫、诸胥弟子环列于殿堂之下,礼毕明经,观者如堵。”[15](P330)明代李浩《三迤随笔》亦云:“元初,胡人多崇儒者。至延,大理开科取士而崇儒。但无祭孔祀典颁行大理,知孔孟为圣人,至明平大理,叶榆为朱熹学识为贵。永乐初,始颁祭孔大典,议建孔庙。派学子入成都,学八佾大礼,制学制,立官学书院,于永乐四年起,祭孔于书院。以学官至生员,分次列班,至此,供奉大成至圣先师,大兴孔孟之举,开科取士,儒学大兴,儒者以科举为重。”[9](P195)从地方志所载大理路庙学的祭孔活动看,大理路庙学大成庙及相关建筑于丁亥(1287)年已经建设完毕,同年有了祭孔活动,但祭孔限于“告朔既望”。此与明代李浩《三迤随笔》所载“但无祭孔祀典颁行大理”相印证可知,元代大理路庙学虽然已经开始举行祭孔活动,但仅限于举行不用乐的朔望活动。元代的云南,由于赛典赤、张立道及忽辛等相继努力,云南庙学逐步得到建立,中庆路及大理路的庙学中已经出现关于祭孔活动的明确记载,如中庆路庙学及大理路庙学都已经实行与中原时间一致的春秋两祭。当然,由于物质条件及文化条件所限,中庆路庙学虽然已经开始举行使用乐舞的释奠礼乐,但由于社会的动荡,中庆路庙学释奠礼乐的举行也只能是断断续续,未能长期维持。稍后建立的大理路庙学,虽然也出现了祭孔活动的明确记载,但由于条件所限,元代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中庆路庙学及大理路庙学,其祭孔活动仅能以不用乐的上香或释菜等祭孔形式为主。元代,除中庆路庙学与大理路庙学外,在云南一些地区也先后办起了庙学,如至元(1271-1294)间创办的临安府学、石屏州学宫,大德(1298-1307)间创办澄江府学及泰定(1324-1328)间的河西县学、鹤庆府学等。元代庙学的建立,其目的在于汉文化的传播,而文化的传播总是以双向的方式进行的。王思廉《河东廉访使程公神道碑》云:“诏所在立文庙,蛮目为汉佛”;“教官虽设,一无从学之士。”[16](P705)可见,对于多数元代云南人而言,元初庙学及以儒教为中心的汉文化,是一种陌生的事物,更是一种与本土传统文化不同的“异”文化。尽管这种“异”文化将在云南之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对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但在这种新文化移植初期,云南人仍表现出的冷漠的态度。“诏所在立文庙,蛮目为汉佛”,“教官虽设,一无从学之士”所描述的正是元代云南庙学初建时遭受冷遇的景象。对居住在云南的多数族群而言,庙学教育仍是陌生的,除个别地区外,整个云南社会当时的汉化水平,还未具备接受释奠礼乐的条件。因而元代庙学初建时,多数庙学以不用乐的释菜之礼代替了更为复杂、隆重的释奠礼仪及礼乐,释菜礼、上香等不用乐的祭孔仪式有可能是元代多数云南庙学的祭孔礼仪。由于云南历史上汉文化传播的不平衡,导致庙学所承担的包括释奠礼乐文化的传播,注定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历史过程。有学者统计“有元一代科举中,云南所中进士才5人”,[17](95)从以上元代云南科举考取功名人数的状况,可以推测元代整个云南社会对于汉文化的态度。从整个元代云南科举仅有五人的史实,可以看到庙学以儒教为中心的汉文化传播的曲折道路,同时也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元代云南释奠礼乐传承的状况。“诏所在立文庙,蛮目为汉佛”,“教官虽设,一无从学之士”所描述的正是元代云南庙学初建时遭受冷遇的景象。虽然元代云南庙学的发展处于初期,许多庙学出现“士无专师,官无定职,故人士无闻焉”[18](P960)的状况,但就总体而言,元代庙学的初步建立,为明代云南庙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元代释奠礼乐之乐器及其他相关物品主要见于中庆路庙学的相关记载,可知元代云南释奠礼乐的传播范围是有限的,仅局限于中庆路庙学。从中庆路庙学之状况看,释奠礼乐乐器等也曾遭捣毁,可知元代云南社会,庙学发展还处于初创阶段。由于社会不稳定及汉文化整体水平不高的影响,庙学释奠礼乐的传承还存在一些困难。但就总体而言,元代庙学的建立,儒学的初步传播,为此后庙学释奠礼乐的传播,奠定了物质与文化基础。

二、明代云南释奠礼乐

较之于元代,明代的云南社会有了一定变化。明政府军事上实行卫所制度,并开始了军屯制度,这使大量的汉族移民进入云南,改变了云南人口民族的比例。这些移民对加快云南汉文化的传播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对云南各族群文化与汉文化的交流融合起到重要作用。由于有元代的基础,明代科举制度在云南的大力实施,使明代庙学在云南得到广泛建立,释奠礼乐的传承范围也进一步得到拓展。

(一)明代庙学的发展庙学作为释奠礼乐传承的重要场所,它的建立及拓展是释奠礼乐传承的重要依托。首先,明代_加大了云南科举的力度。洪武十五年(1382)云南始平,朱元璋即发告示云:“府、州、县学校,宜加兴举,本处有司,选保民间儒士堪为师范者,举充学官,教养子弟,使知礼仪,以美风俗。”[19]其次,明代,加强了云南庙学教育的传播与管理。在汉文化有一定积累的地区,相继建立起学校,明洪武至万历年间,先后在滇东、滇中、滇西、滇南等地广泛建立起庙学。这期间建立的庙学主要包括:洪武(1368-1398)间设立的通海县学、元江州学、宁州学宫、阿迷州学、峨县学宫、蒙自县学宫、永平县学、剑川州庙学、楚雄府学、南安州学宫、曲靖府学。永乐(1403-1424)间设立的楚雄县学、姚州学宫。成化(1465-1487)建设立的腾越州学。正德(1506-1521)间设立的寻甸州学、平彝县学。嘉靖(1522-1566)间设立的瞮益州学、陆凉州学、马龙州学、保山县学、大姚县学宫、定远县学宫、宣威州学宫、镇雄州学。隆庆(1567-1572)间设立的河阳县学、新兴州学、新平县学。万历(1573-1620)间设立的顺宁府学宫、云州学宫、保山县学、罗平州学等。①为了加强庙学管理,明政府在加大云南庙学建设力度的同时,在云南各府、州、县设立了专司教育的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等官员。汉族之外,许多少数民族也有了学习机会。有的上层人物子弟还被选送京师国子监,如“洪武二十一年(1388),云南罗罗土官遣其二子入监读书,洪武二十二年(1390)西南夷乌蒙芒部土官皆遣子入学”[20](P1)等等。明代云南庙学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庙学数量与获取功名人数的增长两个方面。相关明代庙学建设的状况,文献有较多记载。据《新纂云南通志》卷一百三十二载:“明永乐十年(1412)三月丙申,云南左参政吕明善言:‘武定、寻甸、广西等府居民繁庶,请设学校’,从之。上曰:‘学校风化所系,人性之善,蛮夷与中国无异,特在上之人作与之耳’。”[2](P5)据《明史》卷三一四《云南土司传》载:“永乐十五(1417)年,顺州知州王义言:‘沾被圣化三十余年,声教所届,言语渐通,子弟亦有俊秀,请建学教育’,从之[21](P8093)。”又载:“(永乐)十六年(1418),丽江府庞文郁言:‘本府及宝山、巨津、通安、兰州四州,归化日久,请建学校’,从之。”[21](P8099)明代的云南,庙学不仅在汉文化积累较深的地区得到建立,部分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庙学也得到了建立。据明代万历(1573-1620)末云南布政参仪谢肇膌撰《滇略》卷四载:“高皇帝既定滇中,尽徙江左良家闾右以实之,及有罪窜戌者,咸尽室以行,故其人土著者少,寄籍者多,衣冠理法,言语习尚,大率类建业;二百年来,熏陶渐染,彬彬文献与中州埒矣。”[5](P699)从文献记载看,由于庙学的广泛建立,到明代万历末,云南部分地区的族群、衣冠及语言、习俗,都出现了汉化的局面。学者相关研究表明:“至明末天启(1621年始)间,云南省计有儒学63所、社学163所、书院48所……至崇祯末,全省儒学在原基础上有增加,共73所,书院则达65所。”[22](P440~441)以上云南明代庙学统计数据结果显示,明代云南庙学已经形成一个稳固的体统。云南不仅庙学数量有了增长,获得进士功名的人数较之于元代也有了较大变化。明代云南庙学的广泛建立与本土文人的产生,不仅对汉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也为释奠礼乐的进一步传承奠定了基础。

(二)明代释奠礼乐的发展随着庙学的发展,明代云南释奠礼乐传承范围也得到拓展。明代的云南,已经出现了陈文纂修的景泰《云南图经志书》、李元阳编纂万历《云南通志》、周季凤纂修的正德《云南通志》、谢肇膌编纂的《滇略》及刘文征撰的天启《滇志》等省通志,云南部分府、州也出现了地方志书。以上地方志书对明代云南释奠礼乐也已经有一些相关记载。天启《滇志》为明代最后纂修的一部云南省志,史学家方国瑜认为“天启《滇志》为明代云南志书中最为完备的一部”。[23](P274)刘文征天启《滇志》卷八《学校》志中,对云南整体庙学及释奠礼乐有了明确的记载,为了解明代云南礼乐提供了重要的文献史料。现将明代天启《滇志》所载云南明代释奠礼乐(雅乐)相关记载整理成如下表格(见表1-1)。从天启《滇志》对云南各府释奠礼乐的记载情况看,天启时,云南庙学释奠礼乐在云南地称呼为庙学雅乐。至天启时,云南18个府、州建有庙学,除元江府与广南府外,其中16个府的庙学已经出现“经籍、雅乐、祭器皆备”的情况,释奠礼乐文化的释奠仪式及乐舞皆有可能已经在16个府的庙学中出现。由于文献记载对各府庙学释奠礼乐的记载仅限于以上简单的描述,所以仍无法进一步了解当时云南各地释奠礼乐文化相关的具体乐器配置、乐曲及其他传承传播状况。但天启《滇志》中对云南府庙学及释奠礼乐相关的记载,为进一步了解明代云南庙学释奠礼乐文化提供了依据。刘文征天启《滇志》,不仅对全省18个地方府庙学及雅乐(释奠礼乐)有大致描述,对云南文化、政治中心云南府的庙学释奠礼乐有着更为细致、详细的描述。明代的云南府,按当时云南郡县建置,包括当时的晋宁州、安宁州、昆阳州、嵩明州(相当于今天的昆明地区)。其中庙学的记载主要包括了:经籍、祭器、乐器、射器,并附有三器考(文庙祭器、文庙乐器、乡射礼器)及部分释奠乐章的律吕谱、完整的文庙乐舞图等,现将以上史料分类摘录如下:经籍,经之类九:《四书大全》《五经大全》《五经白文》《五经集注》《尔雅注疏》《周礼》《春秋左传》《国语》《大学衍义》。祭器:旧制云雷尊一,象尊一、牺尊一、大尊二、爵八十三,二十六,簋四十四,香炉三十二,烛二十六,俱以铜为之。酒樽三,俱以锡为之。提学佥事邓原岳制爵七十,烛四十四,香炉九,笾豆三百三十五,盛毛血盘二十一,盥盘五,酒器五,酒樽架一,俱以铜为之。射器:福一,丰一、布候一、旌十、钟一、朴一。其中乐器:麾一、籾一、?一、琴六、瑟二、笙、箫、笛、篪、埙、排箫、编磬十六、编钟十六、节二、舞羽三十六。乐舞八佾:共八十八人,提学副使江和汰补,新制衣冠全。[24](P276)以上为云南府天启时配备的祭器、乐器、乐舞的状况。与明代内地释奠礼乐相关文献相比,云南府庙学的释奠乐器配置基本完备,但由于缺乏更为详细的文献材料,目前对明代云南释奠礼乐的了解也只能是局部的、片段的。该书中附有三器考,对祭孔文庙祭器、文庙乐器、乡射礼器进行了介绍。其《祭孔乐章》,如下:天启《滇志》载部分明代释奠乐章。又有明代释奠乐舞图,如下:天启《滇志》载释奠乐舞舞容。通过对天启《滇志》所载明代释奠礼乐中三个配乐舞乐章的乐谱及歌词进行梳理,可知,与明代洪武六年(1373)颁布,由詹同、冷谦作曲(仲吕立宫)的释奠乐章音乐旋律及乐章名称、歌词内容完全一致。[25](P1552~1553)嘉靖孔庙改制,仅将其中“王”字改为“师”字。由此可以进一步判断,此乐章是明代洪武六年(1373)明政府颁布并通行全国的释奠礼乐乐章。遗憾的是,天启《滇志》所载的明代释奠乐章并不完整,这说明明代云南释奠礼乐虽然已经得到传承,但就总体而言,各级地方官员及政府对其重视的程度与清代相比仍然有十分明显的差距。本文认为以上明代释奠礼乐在云南的传承状况,实际上与明_对云南的统治政策相关,也与明政府对云南社会的整体控制力相关。显然,明中央在云南的文化及民族政策相对于清代的政策而言,较为宽松也较为柔和。通过对天启《滇志》所载释奠礼乐乐舞文字的梳理可知,至迟在天启年间,明代释奠礼乐的乐舞图示已经有完整的版本传入云南。值得注意的是,这套明代释奠礼乐的舞容,既不同于明嘉靖年间所颁布的释奠乐舞谱,也不同于明万历年间颁布的释奠乐谱。对于此种状况,笔者关注到天启《滇志》的另一条文献记载:“祭器雅乐,著在令甲,而残缺失次者,亦复不少。射礼久废不讲,学宫藏射器,亦寓殷序之义于十一乎,然与羊等耳。往与晋江王慕萼氏畿讨究三器,此君传雅君子也。为一一析其义意,为书曰《三器考》,时又得《乐舞图》,曾刻于成都,此中随肄业有专门,而沿袭舛讹,熟究而熟正之,郡国之乐,止见文庙,忍令失次,不为之所也?今并附刻,庶几见文治一斑云。”[24](P276)从以上释奠礼乐明代在云南传承传播的内容及其他相关历史信息看,明代释奠礼乐在云南的传承有可能并非直接源自明朝廷。首先,天启《滇志》所载释奠乐章并不完整,所载释奠乐章仅为有乐舞舞谱的部分,而此套乐舞不同于明代颁布的载于《阙里旧志》与《阙里新志》的舞容。明代地方志所载释奠乐舞,并未严格按照明朝廷颁布的乐舞图进行记载,结合明代_对云南相对宽松的各种政策,反映出明代中央_对云南文化教育的管理并不十分严格,云南地方政府对云南教育文化可能拥有一定的自。这就为明代云南释奠礼乐的传承途径提供了多种选择的空间。总之,以上明代天启《滇志》相关释奠礼乐祭器、乐器、乐舞及部分乐章的相关记载,为研究云南明代释奠礼乐传承的具体状况,提供了可靠的史料。从文献记载看,与元代相比,明代庙学已经在云南更广泛的地域内得以建立,作为释奠礼乐传承载体,庙学的建立使释奠礼乐在云南传承的地域得到拓展。与此同时,文献对释奠乐章、乐器及乐舞的相关记载也比元代更为丰富。虽然明代对于云南庙学释奠礼乐文化的相关记载与元代相比显得更为丰富,但仍有明显的局限性。凭目前所见文献记载可知,释奠礼乐明代在云南已经逐步得到传承。明代最为完备的天启《滇志》对云南府庙学的记录最为详细,除此之外,对大理府、临安府等庙学虽有记载,但都十分简略。这使研究者无法详细了解云南其他地区释奠礼乐的传承情况,这种状况直至清代才得到改善。

三、结语

祭孔子的活动总结 第8篇

今年是至圣先师孔子诞辰2567周年,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与弘扬,特开展今年的纪念孔子诞辰2567周年活动,具体开展活动如下。

一、开展以“纪念孔子诞辰”为主题的国旗下讲话,介绍孔子的生平、论著和巨大贡献,进一步感受到这位伟大思想家的伦理思想及道德观念。

二、各班开学启动“每天进步一点点”活动(每周一诗,每日一句)。

三、启动“图书漂流”活动,让书香流动起来,图书漂流箱里的.图书由学生自己管理,同学们可以自主在课间翻阅,还可以同学之间相互漂流。

四、开学典礼上,一年级的任课老师为一年级新生“开笔礼”,寓意开启智慧,以此寄托美好的愿望,祝愿他们从此眼明心亮,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

五、原计划开展的读书分享会等活动因“鲇鱼”台风的到来推迟了,但并不影响活动的开展,各班在班级微信群里布置开展纪念活动,让孩子们在家“亲子”阅读国学经典书籍、收集了解至圣先师孔子的资料、诵读孔子语录、写读书笔记等等。

读书活动不会一个纪念活动的结束而结束,我校会以此为契机,在全校营造出浓厚的读书氛围。

祭孔子的活动总结 第9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孔子的生日9月28日定为“世界教师节”;1971年,美国参众两院立法确定孔子的诞辰9月28日为美国的教师节;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以及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均把孔子的生日定为教师节或庆祝日。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今年人大讨论把教师节改到这一天,折射出全国上下对中华文化与道德强烈回归的`心态。

在孔子诞辰纪念日举办祭孔与拜师礼活动,全球华人同步,实现伟大中华民族复兴,凝聚中华民族力量,意义重大!拜师礼是中国古代儿童入学堂时非常隆重的礼节,家长必提红色谢篮,内备芹菜(象征勤勉)、葱(象征聪明)、年糕(象征高升)、粽子(象征高中)、红蛋、束修(学费)、文房四宝等置于案上,向孔子先师行三跪九叩礼,再向先生(老师)行跪拜礼。三跪九叩的古礼形式现今已改变,但礼毋不敬的诚心没有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尊师重教的精神永存。

相关文章